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媒體本無罪 沉迷是原兇

十五歲男童弒母殺妹,正為青少年的心智成長響起警號,但這個警號背後的代價實在太大,不禁令人搖首歎息。有專家相信疑兇是因隱性精神分裂症病發而釀慘劇,惟別小看青少年沉迷網上打鬥殺人遊戲與及變態殺人漫畫的嚴重性,簡接地促成這次倫常慘劇。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重視青少年的心智成長。家庭是人成長的核心,但社會周遭的人事物對他們影響深遠,也希望出版商、網路遊戲創作人甚至傳媒,在絞盡腦汁賺錢的同時,也盡一下社會責任,提供更多有益身心多完化的產品選擇,協助推動保障年青一代的正常心智發展。

媒體影響青少年心智發展

社會的整體發展,簡接地助長了媒體對青少年心智發展的影響。逸樂消弭青少年的志向與抗逆能力;教育則重成績卻忽略他們的成長需要;家庭生活變質成為物質補償…容易令青少年茫然不知人生方向與意義,在似是無所事事。

(當寫到這裡稍事片刻之際,在雅虎網站看到「犯罪學家﹕暴力小說不會燃殺機」一文,部份觀點卻又不謀而合)

犯罪學家﹕暴力小說不會燃殺機

城大犯罪學課程主任黃成榮認為,小說著作不會燃起殺機,但若有人遭壓力拖垮,發泄方式或會參考小說內容… 黃成榮認為,暴力媒體如小說或電玩,極其量只是催化劑,血腥畫面不會直接刺激讀者行兇,「一個人長期飽受生活壓力,無法宣泄,積累太久終於爆炸。這人串連日常從周遭接收的片段,按照這些媒體的手法、方式、工具照辦煮碗出來,例如常看瓊瑤的,壓力爆煲後可能終日淚滿襟」。

黃成榮強調,行兇者承受的危機因素包括家庭、成長、學業等,甚至青春期思考未來人生的意義,無人知曉也無從抒解,種種壓力才會拖垮心靈,引起激進行為,「十幾萬人都讀同一本書,如果人生目標清晰,讀什麼書也不會有問題」。

沉迷暴力小說及虛擬遊戲 - 催化人格分裂

隱性精神分裂難以察覺,現實生活中涉案的少年以一個乖仔形象示人,卻常沉迷在暴力小說及殺戮的虛擬世界,既要著力保持乖仔形象,同時不斷壓抑暴力的想法,當內心矛盾及內疚達至頂點,卻又無法緩和或解決現有問題,此等壓力最終催化人格分裂。沉迷暴力小說及虛擬遊戲的影響在於:

受屏幕閃光長時間的刺激會對遊戲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如觸發癲癇症發作。

  1. 圖像及情緒能更有效及直接進入人的潛意識,暴力小說及網上遊戲又充斥著這些元素,不斷在潛意識中累積。
  2. 現實與虛擬世界多出現矛盾,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達成或不容許的事,很大機會藉想像或透過虛擬世界中去實現,如在遊戲或想像之中以暴力洩憤,箇中得到的快感與滿足更進一步強化潛意識思維。
  3. 個人形象與內心世界不一致,容易構成內心矛盾與人格分裂。
  4. 沉迷想像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欠決溝通,難於自我表達,更難融入人群及現實生活之中。

媒體本無罪 沉迷是原兇

無可否認暴力媒體如小說或電玩不會燃起正常人的殺機,惟當人受壓情緒已達至失控,潛意識不能抑壓的時候,所爆發出來的行為,將很大機會是那在潛意識中潛藏已久、經常在想像世界預演的暴力及殺戮行為。

行兇者對事物認知出現誤解、沉迷暴力媒體、潛意識壓抑的情緒以至家庭生活質素等等,都呈現著失衡。媒體本無罪,事實上選擇暴力媒體與否純屬個人的的選擇,然而沉迷卻是重要警號,家長應多加正視、理解與溝通,作出適當的介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