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文章分享」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文章分享」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MY OH MIND - 一大堆或許你也有興趣知的問題

上月底剛完成了2013年首個MY OH MIND課程,也許有一段時間沒有開課程及寫網誌,學員均很好奇在堂上問了一大堆問題,有些或許你也有興趣來「八」一「八」,節錄如下(口語化會傳神一點):

學員:做咩你地隔咁耐先開班架?等到頸都長喇。

KK:我地係以催眠治療為主,開班係睇情況,好多時都係懶。開課程要有好多事前功夫要做,由要推又要招生。反而好多時係開私人班多,學員自己組好隊就打俾我度期,唔駛做前期工作,等我可以多D時間去準備課程。

學員:咦?MY OH MIND都唔係第一次攪架喇,D課程內容唔係已經有喇咩?重要去準備?

KK:世界變得咁快,D課程係需要針對學員的需要同埋與時並進,點可能唔去update同準備呢?

學員:我見過有唔少機構開OH 班攪團購,你地有冇攪架?

KK:冇。亦唔會考慮,雖然用平價作招徠,的確可以吸引唔少人黎上堂,只不過唔同機構有唔同的宗旨,我地係希望黎學OH的學員,係真真正正對OH有興趣先黎學,而唔係因為貪平來湊湊熱鬧果種,學唔學到,用唔用得著好視乎學只抱住咩野心態黎學。一向以來,我地都同學員講,如果佢地有D真係對OH有興趣但又想先體驗下OH,可以帶埋佢地黎上第一堂,不收取任何費用,所以我地開OH班係唔會用團購。

學員:其實你地係幾時開始開MY OH MIND嘅課程?

KK:第一個MY OH MIND課程已經係2009年喇,應該個課程資料重有響我地D blogs度

(後記,祖迪第一時間搵番條link出黎:http://www.hkhypnosis.com/post/21/850 有blog有真相)

學員:我都係黎你地度做前世催眠先知你地有攪OH課程,如果我有friends佢想知多D關於MY OH MIND嘅野,咁有咩野資料俾到佢?

KK:其實我地D主打課程都有自己嘅websites,不過都係採取被動方式,MY OH MIND嘅網址好易記,嘅然你問到,我就順便一次過賣埋廣告

MY OH MIND 網址: www.myohmind.com
MIND TECH科學靜坐證書課程 網址: www.mindtech1.com
前世催眠體驗工作坊 網址: www.pastnfuture.com
意覓思維 網址:www.ex-matrix.com
網誌: www.hkhypnosis.com 或 http://blog.hkhypnosis.com/

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潛意識特訓- 學車篇 (二)

學車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小事一椿,起初我的想法也如是,心想:沒有甚麼大不了,最多是不及格吧!反正考取車牌又沒有迫切性,更不是用來炫燿 (要的話就不是這個年紀去考了)。

但越學下去就越發現學車並不是學車,而是在學的過程要處理許多潛在問題,也是跟潛意識角力的時候。跟上一輩(師傅)的溝通相處、表達的方式及個人背負的責 任,這才是致命傷。外人看來,對學車變成這一回事,或者會嗤之一笑、說句多餘。但對我來說它確確實實促使我去克服一直以來纏繞及障礙自己發展的個人問題。

學 車的經歷,詭異點說似是冥冥中有主宰,當中遭逢的情景、人、事、物,都勾起 (trigger)了自己不少情緒與陰影,又一次讓我自我察覺到錯誤適應模式,要正面去處理它,就必然會痛。面對我的教車師傅,就正正是我的死穴,師傅既 屬長輩又兼負權威,那壓迫感令我透不過氣。對一個從小沒有跟長輩共處過,但習慣服從表現乖巧的我,以至現今那自我、抗拒被操縱,產生了許多內在矛盾。期間 碰過不少釘,也曾接奈不住向師傅發過晦氣,還幸自我察覺助我補捉到學車過程中浮現的過去零碎片段,讓我對問題本質以至對師傅的誤解,得以重新理解、不斷調 整及學習跟師傅的表達與溝通模式。

學車是講求掌控的技術去駕馭速度、距離及時間,out of control, miscommunication and fear,這接踵而來的負面情緒,正好是潛意識活躍的時候,終令自己感到意興闌珊,曾經想過中途放棄。自我察覺讓我發現這個一直以來纏繞及障礙著自己的錯 誤適應模式,這次我決心取締這種適應模式,堅持學習,重新檢視問題的癥結。無論是否可以取得車牌,但箇中所學習到的,又豈能具體衡量?

我深信能在一個人生命之中出現的人、事、物均源自一種緣份。學車是一個自省拓智的歷程;而感恩的是師傅作為我的啟導,助我穿越障礙困難,而所學到的又豈獨是學車的技能呢?

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潛意識特訓 - 學車篇 (一)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沒有需要去學車,直至搬到沒有地鐵直達的地方,原本一段不消5分鐘車程的接駁小巴,候車竟可弄上你半小時的時候,這時便覺得很需要了!

當要約師傳學車的時候,內心就在交戰 …
手腳不協調 …
左右不分 …
應變能力足夠嗎?
自己不是十八、廿二了,會被人取笑嗎? …..

潛意識儼如反轉「籠底」,將所有恐怖情境都一一牽出來,越想便越心寒。在坐上車的那一刻,滿腦子仍被這些思緒縈繫糾纏,幸好自己還知道是甚麼回事,而平日沒躲懶有做足「功課」,尚可用Mind Tech Skill即時令自己冷靜下來。師傅短而快的介紹,叫我疾而速的開車去也。就算對師傅的講解如何理解,當實習起來就大打折扣了,何解?這就是理論與實習的差異了。另一方面,由於師傅用的用語又跟自己術語不同,需要意識地去將「極力子」轉換為師傅所說的離合器;師傅說要踏腳制,不是腳下三個都是用腳去踏的腳制嗎??? 單是這一大堆轉換、質疑,反應又慢了數拍。但畢竟是第一二課,對自己的要求是特別寬鬆,那時的感覺既新鮮又刺激,心情又是格外興奮。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一成七港人有精神病徵狀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服務單位、中大精神科學系及港大精神醫學系協辦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進行為期八個月隨機抽樣進行精神健康評估,訪問年齡介乎十六至七十五歲合共一千二百零八名市民。發現近一成七受訪者有明顯精神疾病徵狀,包 括抑鬱症及焦慮症,惟當中不足四分一患者願意求診。當中二百一十人有明顯的精神病徵狀,又以抑鬱症及焦慮症最為明顯,其中約百分之三的患者更有多於一種精神病,影響身體其他機能。超過五成患者均有如肌肉及骨骼疼痛,其次為內分泌失調、泌尿系統或性功能障礙、呼吸道及心臟不適等疾病。

女性發病機會較大,家人支持最重要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表示,精神病與身體疾病是息息相關。中年人士若出現血管疾病,有機會影響腦血管引致腦退化,繼而患上抑鬱症。中大精神科醫學院助理教授李浩銘解釋,一般門診常見的精神病患者為近四十多歲的家庭主婦,這個年齡的主婦,經常要面對子女學習、家庭角色轉變等問題,容易出現精神病的徵狀,故家人支持及諒解對患者最為重要。


研究人員研究靜坐如何改善集中力及減少疼痛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研究發現,經常靜坐可以幫助緩解慢性疼痛。克里斯托弗穆爾博士是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調查員及是項論文的作者。研究發現,人們在練習靜坐八週之後,能令α (alpha)腦電波控制得更好。數據顯示,靜坐訓練令你更集中,讓你更易調節周邊事情對你所產生的影響。(Anne Trafton,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Sept/Oct 2011 issue)

腦細胞之間的信息是由幾種不同類型的腦電波傳遞並加以調節。α (alpha)波流經大腦的皮層細胞,負責處理感官信息,為是次研究的重點。早在1966年的研究有靜坐習慣的佛教僧侶,他們大腦中的α (alpha)波得以進一步提升。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隨後以12位沒有靜坐習慣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從手和腳觸覺信息對大腦皮層的腦波變化。當中一半的參加者沒有做靜坐,而另一半則接受為期兩個星期的靜坐訓練,專注身體的感覺變化。

八個星期後,有練習靜坐的參加者當被要求注意身體的某個部分時,α波會顯示較大的變化。
換句話說靜坐可令α波產生變化及舒緩疼痛。有一些研究表明,而α波能阻截沒相關或會令人分心的感覺信息。在感覺疼痛時靜坐,可以調低疼痛的信號。研究人員正在考慮後續研究靜坐對有慢性疼痛或癌症患者的應用。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一生只有兩天 (賈伯斯 Steve Jobs)

一生只有兩天:「第一天」和「最後一天」。
 
賈伯斯是誰?
他是蘋果公司的創辦人,是世界第一部個人電腦的發明人之一, 也就是出產iPhone公司的老闆。
 
話說1985年,賈伯斯被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掃地出門!
 
可以想像當時的打擊有多大,但是賈伯斯只鬱卒了一下子,很快他就振作起來了。
 
就先從賈伯斯追女朋友講起囉!
 
有一天他在一所大學演講,「她」坐在聽眾席聆聽,賈伯斯被剎到了。 活動一結束,賈伯斯就去跟「她」聊天,拿到了電話號碼。
 
原本想開口約「她」當天晚上一起吃晚餐,可是又正好有個會議要開,只好把快要說出口的話,吞了回去。 當賈伯斯準備去開車離開? 他問了自己一個「老問題」!
這是他每天早上面對鏡子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 如 果今天是我這輩子的最後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答案出來了,賈伯斯馬上跑回去演講廳找「她」,約去共進晚餐。
 
這位「她」- Laurene Powell寶兒-現在就是賈伯斯的老婆。
 
引述賈伯斯的一段話: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 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賈伯斯又補充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這不是消極, 是更績級的心態面對。
 
我們也靜下心來,問自己「最後一天」這個問題- 「 如 果今天是我這輩子的最後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第一天」又是什麼呢?
 
當「第一天」入大學讀書,我們對學校、課本、同學充滿好奇心
當「第一天」進公司上班,我們謙虛,願意學習,有衝勁
當「第一天」約會,我們小鹿亂撞,珍惜相處的每一刻
當「第一天」晉升職等,新官上任三把火,滿腹雄心壯志!
 
要有所作為回想我們做任何事的「第一天」, 都是我們最有活力的一天,時光不能倒流,但態度可以回轉。一生只要兩天,就擁有了每一天。 用「最後一天」的心情去選擇下一步,我們會更有方向;用「第一天」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我們會更有活力,更能成功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小學雞事件背後…

小學雞事件,矛頭都指向那個叉腰手指著父母破口大罵的小學生,受害者正正是他的父母。

大家嘗試去換另一個角度去看,最大的受害者是誰?

短片被上載到互聯網,報章頭版報道,將本來一件「小學雞」家庭私人事件,變成萬人關注的社會​事件,甚至受到大眾公然審判。

本人完全不認同小朋友的行為,但人誰無過?況且當事人也的而且確是小朋友,身處人生的學習階段,做出當眾指罵父母的不當行為,正好反映小朋友未學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尊重別人及欠缺公德。被標籤「小學雞」公然狠批,試問一個小學生如何承受此等壓力?難道社會不能予他一條改過之路?很多人會同情網絡欺凌的苦主,卻對一個小學生亳不留情地批判,懲罰會否過重?

莫說小朋友不成熟,我們成年人又何嘗不是個外表成熟但內心未能全然成長的 adult child? 難道大眾不是同樣在欺凌嗎? 勿忘記主角只是一個小學生而已。做錯事固然應得到教訓,然而讓小朋友理解自己行為的不當去重新建立正確行為模式,才是當前急務。事情發展至今,小朋友想改過,真需要更大的決心、勇氣及​毅力,才可以除去「小學雞」標籤,別再在傷口灑鹽花讓小朋友壓力「爆煲」了,容許事件自然地淡化、沉下去;也讓當事人的父母冷靜反思一下,輔導小朋友重回正軌。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選擇靜坐課程的七大竅門

  1. 憑直覺:也許你沒有察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選擇往往都源自一種「即興購買」impulse buying ,第一印象很重要。一個「烏煙瘴氣」令你感覺不良好的靜坐課程,在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實難得你垂青。
  2. 達成目的:靜坐種類繁多,瑜伽、冥想、打坐、修襌等等,性質很類似,但細分起來就有很大分別,尤其是靈性層面方面。且看自己的需要是強身健體、活化腦筋,還是要尋真我找靈性了。
  3. 宗教觀:禪坐是禪修的一部份;瑜伽又富印度宗教色彩;打坐又容易跟道家氣功養生扯上關係,選一種符合自己宗教信仰的靜坐方式,更能事半功倍。無宗教色彩的靜坐方式也是不二之選。
  4. 體能考慮:很多靜坐方法都需要作一些肢體的動作或姿勢,應考慮自身的身體狀況及能力去選擇,勉強只會令自己在靜坐過程感到辛苦而難以持恆去做。
  5. 時間:有些靜坐側重靈修,時間越長越能讓練習者有更多時間去覺察、去回顧,故動輒要花上半小時以上。所花的時間是否值得,且看你要想達到的目的及練習時間是否充裕。
  6. 地點:有些靜坐是要共修,要集合在同一地點練習;有些需要有足夠活動空間、器材或輔助物、甚至有些要有導師在場監察才能進行,地點環境及交通都是需要考慮的地方。怕麻煩的朋友,亦有一些安全、無地域限制及同時適合個人及集練習的靜坐方法。
  7. 科研證明:有關靜坐的醫學研究有很多,足以證明靜坐對人有莫大好處,惟研究單一種靜坐方法的學術或醫學研究,則略嫌欠缺客觀性,心水清的朋友也應該知道, 學者研究絕對不會對經費贊助人唱反調,賣花固然讚花香,而那些強調只有某種靜坐方法的獨有好處,就更不要盡信,試問只對單一靜坐方法造出來的研究,如何作 出對比?其獨特的好處是如何成立? 只有當其他的靜坐方法都能夠作相同的研究時,才能分辨此等好處是「獨特」還是「共通」。


Mind Tech 科學靜坐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催眠四次 戒甩煙癮 (蘋果日報 6月29日)

催眠四次 戒甩煙癮 (蘋果日報 6月29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29&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5385691

吸煙危害健康,加上沉重煙稅,令香煙成為奢侈品,昨日有失業 80後戒煙不成,遭母親揭發偷偷吸煙,其實戒煙是否很難?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燃燒煙葉產生的尼古丁( Nicotine)是形成煙癮的關鍵,因為尼古丁會刺激腦部,令吸煙者產生快感並倚賴,戒煙方法很多,除服藥壓抑煙癮或使用代替品,亦可利用針灸及催眠治療。丁錫全解釋,戒煙關鍵是撇除對尼古丁的依賴及心癮....

丟掉火機煙灰缸

此外,市民亦能靠催眠來戒煙,由心理專家喚回煙民在吸煙前的美好回憶,從而加強戒煙決心。但催眠治療需煙民配合才能成功,煙民普遍接受四次治療可戒煙....《蘋果》記者

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全球醫療保險新聞:治療有廣泛的好處

http://www.expatriatehealthcare.com/News/Worldwide_Medical_Insurance_News_Therapy_has_wide_range_of_benefits058

全球醫療保險新聞:治療有廣泛的好處
03/03/1117:10

全球醫療保險的客戶可能要考慮預約治療師去輔助他們處理心理健康問題。

英國心理治療研究設施理事會主席彼得‧斯特拉頓教授指出,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舒緩一系列的心理狀況。

「認知療法應付抑鬱症、催眠治療能夠減低對尼古丁的渴求、家庭治療降低了病者到家庭醫生或急症室的訪問」斯教授說。

這是斯教授在科學轉化醫學之研究公佈後所發表的評論,這表明患者的信念與期望,均能促成任何藥物的療效與不良副作用。

全球醫療保險的客戶,可以向自己的家庭醫生查詢更多有現時提供的精神健康治療的服務詳情。

斯特拉頓補充,他希望衛生服務將重新調整其預算,撥出相等金額用於精神健康問題上。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白日夢好處出乎意料之外

白日夢好處出乎意料之外
2010128 (星期三)
JACKSONVILLE
,佛羅里達州

雖然一個白日夢,可能只持續幾分鐘,但心理學家估計,我們大多數人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醒著的時間其實是在做白日夢。

那些做白日夢的時刻有很多好處:

白日夢是一種自然的放鬆,是身體自行纾解緊張氣氛和焦慮的方式。

它可以幫助提高生產力。在處理富挑戰性的任務時給自己一刻的自由想像,重新抖擻一下精神。

實際上白日夢有助你的記憶。另一項研究發現,當人集中注視不同的圖像組合之後,再讓他們的頭腦稍作自由想像後,在配對之前的圖像記憶會更好。

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白日夢比起單靠專注精力可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使你更健康愉快的100條

一篇頗值得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文章,由於篇幅太長故不作翻譯了。就這100條有少部份我們並不完全認同,惟大家不妨擇善固執之。

100 Positive-Thinking Exercises That Will Make Any Patient Healthier & Happier
Published on Tuesday August 19th , 2008 (www.rncentral.com)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文章分享: 人為甚麼放棄生命?

都市日報 2010年8月9日
現代人的生活都十分渾噩、迷失,人活 在其中會覺得無意義,稍一挫折便會自殺。究其原因,是他們習慣了跟着大潮流,缺乏自我判斷能力,不能獨立思考,不能回應,也找不到出路,故一旦遇到問題時 便會茫茫然不知所措,很容易感覺到絕望,而很容易放棄生命,或以死作為控訴,作為逃避問題的方法。
撰文:霍韜晦教授
攝影:馮子豪
現代人不敢面對自己
現代人面對着社會的混亂、社會的醜惡,各種的問題每天都紛至沓來,故經常都有着很大的壓力,如果不懂得回應時就很容易產生逃避的心理,而形成了孤單 的個性,無法與他人相處,這可說是一種有着時代烙印的社會人格。為甚麼自殺的人愈來愈多,暴力事件亦愈來愈多,歸根究底,都是人脆弱,不敢面對自己,而諉過他人,借暴力來發洩。整個社會都普遍有這種現象,因為一般人都會覺得逃避是比較安全的。但其實長期的逃避只會使個人的生命逐漸萎縮,心理受到困擾,影響 到自己的思維,精神在沒有出路之下就很容易有心理病、或精神病的暴力傾向。這些困擾在性質上與古代人其實大同小異,但因着環境的轉變和複雜,現代人要承受 的壓力比之古代人要更沉重和巨大。每一代人都有着新的問題,都有着前人未曾經歷過的問題,所以要怎樣才能使自身的精神和創造力得以重新顯現,是當下重大而最切身的課題。
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一些人雖有意識,其實只是行屍走肉,沒有危機感,沒有思維能力,不會設想將來,許多人都是處於這種狀態,並不能了解自己應該怎樣走下去,而只能被動的受環境影響,作很現實的想法。當年魯迅先生逝世時,臧克家有詩紀念他:「有些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仍然活着」。所 謂精神不死,在此與存在主義看法一致,珍惜生命,並不是珍惜你還活着,有一個活着的軀體,而是你還有機會作出貢獻,使你生存的價值還有機會提升,從而完成你自己。
自殺是違反生命本能的,因為生命的意思就是生(to live),生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動物性。人是求生,不是求死,動物在一般意義下是不會自殺的。牠們會集體死亡,如鯨魚,大批的湧上海灘,潮水退去,便等待死亡,但牠們不會個別自殺。自殺是人特有的現象,而求生卻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死亡的虛無與破壞
從現實的角度,生存本身是實在的,而死亡卻是虛無。人為甚麼害怕死亡,就是因為恐懼虛無,不敢面對。人在生存的時候有知有覺,生存是我們可以加以認 知的對象,可以探討和研究的對象。因為所有可見可知的都是在經驗世界中,而死亡卻相反,沒有人經驗過死亡,所以也沒有人能夠講得出死亡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人對死亡無知、無能、無法可想,而深陷於困惑、絕望中,不期然會產生深切的恐懼。
復次,死亡代表了破壞。死亡不單會破壞了我們生存,而且會令我們所要追求的價值都變得沒有意義,都失去實現的根基。人在生存中可以成就和創造各種大 小不同的價值,但死亡卻令這一切的希望喪失掉。當死亡來臨時不單只生命不再存在,而且人所有想做的事也沒有機會了,你的成就到此為止;即使有多強的意欲都沒有用,你必須接受死亡的事實,可見死亡的破壞力是無比強大的。人想追求的,想對某人表達愛意,想完成的某事,想實現一貫的理想等等,都會因着死亡的來臨 而全然受到破壞。人在死亡之後,一切的願望都不可能再達到。所以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說,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永遠在不斷鬥爭,人要通過毁滅他人來戰勝自己的死之本能,這就是戰爭的最直接的意義。通過屠殺或犧牲他人來減輕自己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個心理學的解答,但應該還不是戰爭產生成因之全部。不過戰爭就是在破壞着人類生存的本能,帶來了大量的死亡,則是事實,所以人面對戰爭時會很害怕。歷史上為甚麼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反戰的活動、反戰的文學作品,從古代《詩經》的〈黍離〉到後代的邊塞詩深切地反映出戰爭所帶來的親人分 離的不幸和死亡的破壞力。所以當人們一談到戰爭,都會感到恐懼,都會不約而同的逃避,但最後都不能避免地要接受命運的悲劇。這種傾向很容易讓人產生無奈、 焦慮、悲觀的心態和消極的行動,以至最後亦會一事無成,蹉跎終老。
由戰爭談到疾病、挫折,最後都會導致人對生存的逃避,最後轉為放棄,所以人會自殺,進而希望安樂死,讓自己去主宰自己的生命,尋回一點最後的尊嚴, 也就是順理成章了。由此我們找到人放棄自己生命的最深的理由了:就是絕望,由對世界的絕望轉化為對自己未來的絕望。縱使活着,也無意義了,哪何不勇敢面對呢?
人如何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人到底要怎樣才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這不單只人要不怕死亡,還要為死亡找到一個理由,要讓死亡具有價值。人只有在找到這價值時才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死亡代表了生命的完結,有甚麼東西比生存更有價值呢?裴多斐的著名句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人若能找到一個比生存有更大的價值的東西,死亡就不可怕了,人可以沒有絲毫遺憾的赴死。西方人都喜歡所謂冒險精神,登山、以小船漂流橫過大海洋或駕小飛機作環球飛行、跳入瀑布、賽車等等,其實是一種遊戲精神,當中並沒有甚麼實質的、客觀的意義,只不過是當事人想顯示自己有一種意志力,能夠不畏懼死亡、甚至可以挑戰死亡。所 以愈是危險的事反而愈有人去從事,其實這些都是沒有甚麼深刻意義的,孟子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無謂的犧牲往往會帶來不可補償的悲劇。追求勇敢的人,能夠不畏懼死亡,而且可以顯示出其生命的強度,這種勇氣是一種意志力的表現。所謂「勇者無懼」,以證明自己無懼於死亡,是勇者表現。但這種勇敢,我認為仍然不是一種最大的價值,甚至可能未必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因為若然為此而失掉生命,而不能留着有用之軀,去創造更高更大的價值,則會很可惜。
摘自《生與死的探索》,法住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霍韜晦教授,為當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亦為本港及海外多項教育文化事業締造者,如法住機構、東方人文學院、喜耀書屋、喜耀生命教育中心、喜耀粵西學校等。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如何以自然方式處理壓力和焦慮 (轉載)

如何以自然方式處理壓力和焦慮 (轉載)http://www.naturalnews.com/028625_anxiety_stress.html
星期四,2010年4月22日:Fleur Hupston

(NaturalNews)壓力是處理潛在危險情況下的身體反應:提高腎上腺素水平,增強警覺性。然而,長時間的壓力和焦慮有損身心健康。認識壓力和焦慮及如何以自然方式處理它,可以幫助消除一些對身體有害的影響。

短期壓力是正常的,它有助促進比賽勝出、準備考試、準備工作發佈會或在面試時有更佳表現。不幸的是,這些日子裡的生活都充斥著急忙倉促、不斷將工作擠進已填滿的日程中。當中經歷更多的壓力,遠超於他們身體每天所能承受的限度。對很多來說,上班繁忙時間的交通可以是一個非常緊張的經驗。

慢性壓力及焦慮
壓力一般是對現有狀況的生理反應,而焦慮是來自未來預期會出現的事件或情況所帶來的壓力。

長期受壓,容易演化成慢性疾病。可以影響健康、情緒、生產力、關係以致生活質數。這類型的長期壓力是需要加以管理。

壓力的成因

壓力和焦慮是由好幾個主要因素促成。配偶離世、離婚、分居、入獄、至親死亡、受傷或生病、結婚、被解雇、婚姻生活不協調及退休等,均為引致慢性壓力的主要原因。

慢性壓力的影響

慢性壓力和焦慮已直接令許多人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其中一些影響包括肥胖、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疾病、如濕疹、心臟病、消化問題、睡眠問題,以至一般身體疼痛等。

如何以自然方式減少及管理壓力和焦慮壓力是眾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不能完全消除,惟它可以通過一些自然方法加以管理。部份控制方法包括:

運動 ─ 運動可以改善整體健康並釋放內啡肽使人產生幸福感,從而增強信心,降低壓力水平。經常運動還可以減少生產壓力激素,有助更有效地管理壓力的情況。利用運動來減壓使人產生幸福和信心的感覺。越有效地減輕壓力;壓力就越容易應付和消除。

放鬆─學習放鬆的技巧有助於放鬆身心,這是尋找更好的管理壓力方法所不可決少。放鬆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增加輸送到器官和肌肉的血流量,讓人感受到一切在掌握之中的感覺。跟專業人士學習放鬆的技巧可能是必要的,因為對一些經常處於緊張及受壓的人來說,放鬆是一件出奇地困難的事。

在忙碌生活中應保持經常性的運動和放鬆。很多人抱怨沒有時間去健身室或者難於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放鬆。然而他們仍未理解得到的是,有運動及放鬆習慣的人,長遠來看會擁有更高的生產力。大多數公司均有午飯休息時間 ─ 不是用來工作,而是把它用作運動和放鬆。